蘇訊快評|拿起“鋤頭”才能走進群眾“心頭”
“腳下不沾土,心中就沒譜”,歷來是基層工作的樸素真理。當前,不少年輕干部滿懷熱忱深入鄉(xiāng)村,腳底沾了泥、褲腿帶了露,形式上似乎離群眾很近,實際上卻仍隔著一層“心墻”。群眾在地里揮汗挖紅薯、躬身除雜草,干部卻站在田埂上宣講政策、詢問情況。這種“旁觀者式”的走訪徒具形式,不僅占用了群眾寶貴的勞作時間,更因缺乏共情的“連接點”,使得溝通成為單向輸出,難以真正走進群眾心里。
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是不是真親近,行動是最好的證明。焦裕祿在蘭考與群眾一同治沙種樹,谷文昌在東山帶領(lǐng)百姓筑堤造林,他們的腳印留在田間,汗水灑進泥土,群眾自然視他們?yōu)椤白约胰恕薄裉斓哪贻p干部而言,“站著說”不如“干著聊”,接過老鄉(xiāng)的鋤頭,俯身挖一壟紅薯、栽幾株油菜,哪怕動作生疏、汗?jié)褚卤?,群眾也會覺得“這干部沒架子,跟咱是一伙的”。勞動的過程,實質(zhì)就是傾聽的過程、交心的過程。群眾的家長里短、急難愁盼,在鋤頭的起落間自然流露;政策的溫度、舉措的實惠,也在“田間話”的交流中變得可感可親。
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”群眾路線不是抽象的口號,而是具體的行動。走進群眾心頭,絕不靠精致的話術(shù),更不看沾泥帶露的表象,關(guān)鍵在于俯身實干的姿態(tài)。這把“鋤頭”,既是勞作的工具,更是情感的橋梁。它代表著愿與群眾同甘共苦的誠意,體現(xiàn)著“從群眾中來、到群眾中去”的方法本質(zhì)。唯有放下身份、擼起袖子,在共同的汗水中體察民情、感知冷暖,政策才能在泥土里扎根,工作才能贏得群眾的真心認同。
這不僅是工作方法的轉(zhuǎn)變,更是宗旨意識的回歸。它深刻揭示一個道理:唯有真正拿起鋤頭,才能走進群眾心頭;唯有與群眾汗灑一田、事干一處,方能血脈與共、枝葉關(guān)情;這既是“走進心頭”的路徑,也是“心貼在一起”的證明。新時代的年輕干部,就當從接過那把沉甸甸的“鋤頭”開始。這鋤頭,挖開的是壟溝,連通的是心渠;揮灑的是汗水,澆灌的是信任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廣袤的田野上,最終走進群眾的“心頭”,書寫出無愧于人民和時代的扎實篇章。
趙峰
江蘇蘇訊網(wǎng)版權(quán)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(zhuǎn)載自其它媒體,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本網(wǎng)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
